来源:小编 更新:2025-02-20 02:18:26
用手机看
你知道吗?在幼儿园里,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就是角色游戏了。他们扮演着各种角色,像是医生、警察、老师,甚至是超级英雄,尽情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探险。不过,有时候,这些小探险家们会遇到一些小麻烦,比如游戏进行不下去,或者和小伙伴们闹了小别扭。这时候,老师就得出手帮忙了,但要注意哦,可不能随便“打断”他们的游戏呢!
记得有一次,我在幼儿园的“小医院”里看到,几个小朋友正扮演医生和病人。医生小朋友拿着玩具听诊器,认真地给“病人”检查,可病人小朋友却一直抱怨:“医生,我头疼得厉害,你快帮我看看吧!”医生小朋友却有点儿手足无措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这时候,如果老师直接走过去,告诉医生小朋友应该怎么做,那可就不好了。我观察到,这位医生小朋友其实挺聪明的,只是需要一点点的引导。于是,我轻声问:“医生,你有没有想过,头疼的时候,我们通常会怎么做呢?”医生小朋友想了想,说:“我会给他喝点热水,或者让他休息一下。”
我微笑着点头:“那太好了!那你可以试试看,给病人小朋友喝点热水,看看他会不会感觉好一点?”医生小朋友立刻行动起来,游戏又重新热闹起来。
当然,不是所有时候都需要老师介入。有时候,孩子们自己就能解决问题。那么,什么时候介入呢?
1. 观察时机:当孩子们的游戏出现停滞,或者他们之间出现矛盾时,老师可以适时介入。
2. 引导思考:通过提问的方式,引导孩子们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。
3. 尊重意愿:在介入之前,可以先询问孩子们是否需要帮助。
记得有一次,我在“超市”区看到,几个小朋友正在争吵:“这个玩具是我的,你不能拿!”我走过去,轻声问:“你们是不是在玩‘超市’游戏呢?那你们觉得,如果玩具是大家的,应该怎么玩呢?”孩子们开始讨论起来,最后决定轮流玩。
1. 平行介入:在孩子们旁边,用同样的玩具或角色参与游戏,但不直接干预。
2. 交叉介入:通过角色互动,引导孩子们学习新的技能或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3. 垂直介入:当孩子们的行为出现问题时,及时介入,进行纠正。
记得有一次,我在“娃娃家”看到,一个小朋友正在“喂”娃娃吃饭,可是娃娃却一直哭。我走过去,轻声问:“娃娃是不是不舒服呢?”小朋友说:“是的,她好像饿了。”我接着问:“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”小朋友想了想,说:“给她吃点东西吧!”于是,我们一起给娃娃喂饭,游戏又继续下去了。
老师介入幼儿游戏时,要把握好火候,尊重孩子们的意愿,用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。这样,不仅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快乐,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记住,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成长,而不是打断他们的游戏哦!